在3G時代,高通幾乎成為所有通信企業的夢魘,從美標CDMA到歐標WCDMA概莫能外,但凡開發相關網絡和產品,都需要給高通交一筆“過路費”;該公司總部甚至有一座標誌性的“專利墻”,上面密布著高通獲得的各式專利證書,數量高達1400多件,震懾力十足,而這還只是高通上萬件專利的一部分而已。
“全球3G的技術都繞不開高通。”高通公司曾如此豪言。
對中國市場而言,從CDMA到3G,乃至蓄勢待發的4G-LTE,高通都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,但其強勢姿態和專利授權模式,卻一直備受業內詬病,這也成為去年底,發改委對其發起反壟斷調查的導火索之一。
隨著4G時代到來,中國企業在擁有專利、技術、市場、法律等全方位博弈方式,尤其是反壟斷契機下,能否突破高通的“專利墻”?
緣起CDMA
高通首次進入中國,是因為CDMA。
2001年前後,作為入世(WTO)條件之一,CDMA網絡開始在中國落地建設,負責建設運營的是中國聯通(600050,股吧),加上之前已投入建設運營的GSM網絡,聯通實際上一直承擔著兩張網絡的運營,甚至“雙手互搏”,這一局面一直持續到2008年電信重組。
由於CDMA網絡主要在美國成熟商用,而高通又是最核心芯片和專利商之一,因此在CDMA建設運營中,高通擔當著重要的角色,而對於CDMA引進,中國原則是“技貿結合,以市場換技術”。
2000年2月,聯通與高通正式簽訂了知識產權框架協議,確定了中國廠商使用高通知識產權的原則和程序。自此,高通逐步奠定了自己在中國無線市場的地位。
當時的框架協議,聯通實際上是代表國內生產廠商與高通進行談判的。在CDMA網絡建設同時,中國企業在得到政府CDMA用戶終端或系統設備生產許可後,可以按照此框架協議確定原則和程序,較快地與高通簽署具體協議,並享有協議給予中國企業優惠待遇,在國內生產和銷售CDMA產品,還可進行出口。
值得註意的是,當年中國被認為是“全球第二大通信市場”,歐洲又在極力布局WCDMA,美國和高通為了實現CDMA在中國落地推廣,曾經承諾在專利、芯片研發、本地化生產等諸多方面,與國內產業鏈生產合作。與之相應,中國則支持CDMA建設。
盡管後來高通與聯通成立了合資公司推廣CDMA應用平臺BREW,但在更為核心的芯片開發、專利授權和本地化生產等方面,高通基本上沒有什麽動作,當初的承諾大打折扣。
3G之殤
除了賴以發家的CDMA及其演進網絡,3G時代到來之後,高通將觸角伸向更遠。
“我們進入中國不是跟當地公司競爭,而是幫助他們,他們的成功也就是我們的成功。”2006年,時任高通董事長兼CEO的保羅·雅各布訪華,為了分羹TD市場,向中國產業界釋放了如此這般的信號。
但高通表面“蜜語”背後,卻是中國對高通3G談判屢屢受挫。值得註意的是,即便是在中國尋求3G制式之一的WCDMA專利談判,高通也都從中作梗。
2005年期間,中國與諾基亞、愛立信、摩托羅拉等在WCDMA談判上取得進展,也達成了某種默契,上述廠商同意一定程度降低專利費用,但高通不肯接受,導致談判陷入僵局。
由中國政府和通信行業協會牽頭的3G談判,原本期望通過集體談判的方式,爭取降低專利授權費用,卻屢屢遭遇高通“打太極”,從2004年開始,談判持續了三四年時間,始終未取得突破性進展。
但彼時面對3G即將啟動的風聲,企業都希望在市場布局和競爭中,占得先機。於是,在集體談判停滯的情況下,高通得以“各個擊破”,與相關企業分別簽約談判。
實際上,這也是高通歷來的策略之一,不管什麽樣的合作模式,一旦落實到具體的協議、授權,高通都要求只能與企業一對一談判。通過繞開政府、協會和集體談判的方式,高通在專利授權上始終牢牢掌握著話語權。
即便是號稱自主知識產權的TD-SCDMA,高通也同樣要分一杯羹。按照高通的說法,只要涉及了CDMA技術,“都繞不開高通”,在TD問題上,中國與高通也同樣產生了多次摩擦。
由於在3G時代尤其是CDMA和WCDMA兩大技術上缺乏話語權,中國廠商基本上只能遵守高通遊戲規則。
以高通2009年4月與中國手機方案商三木通信達成的協議為例,高通授予三木開發、生產和銷售使用CDMA2000/TD-SCDMA標準的用戶單元和模塊/調制解調器卡的全球專利許可權。三木需支付的專利權使用費“按照高通公司的全球標準費率計算”。
相比之下,在歐美市場多家巨頭對高通強力反彈,並在歐盟、日韓等多地發起反壟斷起訴時,高通後來與諾基亞、愛立信和博通等公司陸續達成了和解協議,其中還向博通公司支付了8.91億美元。
盡管如此,高通依然強調,與巨頭達成的和解協議,並不會影響高通在3G乃至4G的授權營收模式。這也就意味著,高通依舊堅持“一對一”的溝通方式,不管怎樣都盡量不會改變自己的遊戲規則。
4G時代怎麽收
2013年12月,在3G發牌4年之後,中國終於迎來新一輪無線發展機遇:4G。
巧合的是,幾乎在發牌同時,高通公司被企業投訴價格壟斷和濫用市場地位,被發改委調查,除了突擊搜查高通北京和上海公司,2014年3月份迄今4個月,包括高通總裁在內的高管人員,曾三次被發改委“約談”,直至近期,市場傳出發改委“確認高通壟斷事實”。
不過目前各方對此均沒有公開證實消息。
盡管發改委2月份首次證實調查高通時,曾強調“調查的原因很純粹,因為有企業舉報”。不過多名業內人士依然認為,這次調查與4G專利授權談判不無關系。
在此前後,高通暫時停止中移動三模手機(TD/TD-LTE/GSM)專利收費、與中芯國際戰略合作等,更是讓外界嗅到了微妙的信號。
新一輪4G博弈大幕將啟,而反壟斷也許只是開始。
經歷TD-SCDMA積累,在LTE時代,包括華為、中興等廠商,在專利話語權上也陸續提升。除了傳統的聯芯、展訊、聯發科外,近年來華為也開始拓展上遊產業鏈,旗下海思芯片取得市場突破,中興也開始進軍芯片市場。
不過高通依然在4G無線技術上掌握不小的話語權。“雖然現在高通專利比重沒有像3G時代那麽明顯,但依然還是繞不開。”野村綜研(上海)公司電信行業研究副總監陶旭駿告訴記者,高通掌握CDMA底層核心解碼專利技術,並且後來又不斷創新、衍生很多新的專利。“實際上由於高通近些年來,在手機芯片、平臺解決方案和專利上多方發展,其影響力反而越來越大。”
除了專利積累之外,高通在手機芯片領域更是處於絕對的壟斷地位,專利與芯片較強關聯的商業模式,也讓國內產業“又愛又恨”。
市場研究機構iSuppli中國研究總監王陽告訴記者,高通目前的授權模式,依然有很多捆綁,有些專利已經過時,同時,收費基數依然是基於手機整機,專利費比例5%,這對中國廠商來說確實不公平。
“一個是基數,一個是比例,就看最後政府和企業跟高通怎麽去談。”王陽認為,在4G爭奪中,擁有核心專利,比如華為、中興等,情況會好一些,可以像諾基亞那樣去交叉授權談判,其他一些相對缺乏專利的廠商就比較被動。“比較合理的方式是類似蘋果那樣,以富士康出廠價來收費。”
日期: 12/8/2014
來源:和訊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