截至2014年12月14日,國家知識產權局網站上諾基亞專利檢索總量為12149件(條)。曾有分析預測,這些專利目前每年為諾基亞貢獻的營收大約為5億歐元左右;到2018年,諾基亞每年獲取的專利費將上升至6億歐元。
使用高通芯片的國內手機廠商,每出貨一部手機,除支付高通芯片費用外,還要按照整機售價額外支付約5%至6%的專利授權費用給高通,這種專利授權收費模式在業界被稱為“高通稅”。
文·本報記者 毛 宇
“專利”成了近期科技領域的高頻詞。
就在上周,小米手機因侵犯瑞典愛立信公司專利,被德裏法院宣布禁止在印度銷售。
回溯此前,曾有消息指中興、華為欲起訴國內手機廠商專利侵權,消息雖未證實,但人們還是從中嗅到了專利戰的火藥味兒。而聯想收購了IBM x86的服務器業務,並從谷歌手中收購摩托羅拉移動,從而將大批專利收入囊中,呈現招兵買馬之勢。
在專利頻頻登場的背後,是創新的時代召喚。
“現在中國經濟的長期增長已不能只依靠廉價勞動力進行生產制造,世界上也沒有任何一個發達國家的經濟體是這樣做的。”聯想集團副總裁魏駿告訴科技日報記者,創新不僅僅對高科技企業很重要,而且對於整個中國而言,其持續發展更離不開創新。
有創新,自然有創新成果,而對於成果的保護、交易,須臾離不開專利。這正是專利作為時代門檻的形成邏輯。
創新是企業無法繞過的門檻
在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,“創新” 在會議公報中出現達16次之多。有媒體指出,在中國經濟進入爬坡過坎的階段後,創新才能最終驅動中國經濟再次向上爬升。
如果說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傳遞出“十二五”收官之年經濟工作的新信號,那麽創新便是未來產業發展的主旋律。正如會議公報所說,創新要實,要更多靠產業化的創新來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長點,把創新成果變成實實在在的產業活動。在未來,創新將成為企業必須跨越的門檻。
敏銳的國內企業早已捕捉到了這一點。
以聯想為例,魏駿告訴記者,該集團全球化的研發體系以中國北京、美國羅利、日本大和三大研發基地為支點,整合了公司在中、美、日三大研發基地的技術優勢,已成為聯想內部創新的發動機。談到對IBM x86和MOTO的並購,他表示,這兩起並購不僅完善了聯想的業務線,更擴充了其業務創新的深度和廣度,並且充實了研發的全球化布局。
比起資金和人力的投入,聯想內部創新機制或許更有借鑒意義。
在采訪中魏駿表示,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每個月都參與“CEO創新研討”,從公司層面推動產品和服務的創新機會,並激發公司上下創新氛圍。此外,公司Ideation“創意管理”平臺鼓勵員工從用戶痛點出發做創新,而且在創新過程中,橫向跨部門間也有“鏈接機制”,從而打通了研發端和業務端。
聯想是國內企業科技創新中有代表性的一員。李克強總理今年初就表示,要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,鼓勵企業設立研發機構,牽頭構建產學研協同創新聯盟。
鼓勵創新的新政策應聲而至。就在本月初,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在更大範圍推廣中關村(000931,股吧)試點政策、加快推進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,進一步激勵大眾創業、萬眾創新,讓創新創業之火成燎原之勢。
有專家指出,這有助於解決科技、經濟“兩張皮”難題,實現中國經濟轉型升級。
進軍全球市場必須手握“專利牌”
科技創新誠可貴,但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,國際市場上關於專利的遊戲規則同樣值得企業高度關註。
“國內的很多企業在科技創新中,都有非常好的成果和經驗,也有非常高的轉化率,但是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,可能由於過分的關註產品,忽視了知識產權。等到競爭對手來索要許可費或者進軍海外市場後,這才如夢初醒,意識到專利保護的重要性。”魏駿告訴科技日報記者,國內有些企業缺少專利意識,從而錯失了創新保護的第一時間;還有一些公司在創新上沒有對研發進行長期投入,從而失去了積累專利資產的寶貴時機。
“從行業內的經驗來看,專利資產的勢能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達到的,需要長期的研發積累和鉆研才能創造出好的專利。”魏駿說。
對於需要進軍海外的國內科技廠商,這一積累尤為重要,因為在拼技術的遊戲規則裏,打的正是“專利”這張牌。
有識之士早已邁出這一步。據記者了解,聯想今年前十個月的全球專利申請數量達到3030件,目前集團在全球範圍內的專利和專利申請累計超過兩萬件。而不久前,聯想的平板電腦YOGA Tablet還獲得了第十六屆中國外觀專利設計金獎。
中興通訊(000063,股吧)亦是榜樣。在2014年3月世界知識產權組織(WIPO)公布的全球專利申請情況裏,中興通訊位居全球PCT(專利合作條約)專利申請第二,而此前,在2011年和2012年,中興通訊已經連續兩年蟬聯全球PCT專利申請第一。正是這種積累,幫助中興獲得美國“337調查”的三連勝。
手裏有糧,心裏不慌。要知道,在美國這一針對知識產權的“337調查”裏,中國企業敗訴率高達60%,遠高於世界平均值26%。
小米在印度的碰壁和中興通訊的勝訴,是魏駿此番見解的最生動註腳。
數萬專利,數億營收
當我們談論專利意識時,我們在談些什麽?在聯想集團副總裁魏駿和專利管理高級經理陳媛青看來,答案不僅僅局限於“保護”二字。
“專利是一種無形資產,除了內部積累,還可以購買,對這一無形資產的靈活運用不但能降低企業發展的專利風險,還可以提高營收。”魏駿說。陳媛青也表示,在技術有領先優勢的地方,專利能讓聯想集團構建競爭壁壘,在某些領域裏還能實現專利的營收。
國外大型企業也早已諳熟專利營收之道。廣為人知的案例是高通公司征收的“高通稅”。據記者了解,高通作為全球唯一能提供完整2G/3G/4G手機芯片解決方案的企業,擁有眾多核心專利,而高通最核心的商業模式就來自於專利授權收費。使用高通芯片的國內手機廠商,每出貨一部手機,除支付高通芯片費用外,還要按照整機售價額外支付約5%至6%的專利授權費用給高通,這種專利授權收費模式在業界被稱為“高通稅”,實際收取比例會依據不同廠商上下浮動2%至3%。
有分析人士對媒體表示,一部采用高通芯片的手機,假設價格為2000元,手機廠商首先要交給高通芯片專利費,以其單個芯片的平均價格計算,通常約為23美元(約合140元人民幣),之後再交整機的5%,即100元,累計繳納240元。
靠專利營收的不僅是高通。有媒體報道,諾基亞CEO埃洛普亦曾表示,專利授權有可能成為諾基亞未來營收的重要部分。記者發現,截至2014年12月14日,國家知識產權局網站上諾基亞專利檢索總量為12149件(條)。曾有分析預測,這些專利目前每年為諾基亞貢獻的營收大約為5億歐元左右;到2018年,諾基亞每年獲取的專利費將上升至6億歐元。
另有國外媒體報道,愛立信CEO衛翰思稱,愛立信計劃將其持有的2.7萬多項專利技術作為公司營收新的增長點。
業內人士此前對科技日報記者表示,中國是國外廠商專利變現的一個大市場,正所謂人之砒霜吾之蜜糖,有些國外企業想甩掉的冗余業務,其中的專利卻可能在中國找到新的落腳處。
一個以創新為基調的時代在中國全面拉開序幕,而專利這道繞不過的門檻,正在篩選著適合這個時代的企業們。無論是自主研發、購買還是交叉授權,專利作為一項資產如何實現營收,也是國內企業在創新過程中的必修課。
日期: 31/12/2014
來源:和訊網